徐立平(左二)與同事進行技術交流。
35年來,他先后承擔了載人航天、固體運載等國家和重大專項固體火箭發動機推進劑的整形任務,保持著合格率100%和安全事故為零的紀錄。1萬多個日日夜夜,按照工藝要求,他用特制刀具對已經澆注固化好的推進劑藥面進行精細修整,以滿足導彈飛行的各種復雜要求。他就是榮獲2021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的航天科技四院7416廠班組長徐立平。
巡天追夢路途遙 三十五載守初心
“火藥雕刻”可以稱得上是這個世界最危險的職業之一,整個過程在狹小的火藥筒里操刀執行。由于接觸的幾乎都是烈能性燃料,操作過程稍有不慎就可能發生危險。
1987年,19歲的徐立平從技校畢業后,選擇在母親曾經從事過的地方工作,成為一名“火藥整形師”。他也不是生來就“武藝精絕”,進廠時,帶領他的師傅示范了點火試驗全過程,竄出的火苗瞬間變成蘑菇云,他震驚了許久。
這堂課為他留下深刻的印象,深知追夢路途遙遠的徐立平暗自下定決心練好手中這把刀。國際化標準的藥面切割誤差范圍是控制在0.5毫米以內,差之毫厘,便會在死亡邊緣徘徊。而徐立平給自己定下嚴苛的標準:0.2毫米。
徐立平將練刀工過程中的感悟,用于刀具革新。多年來,他堅守初心,設計、制作和改進了30余種刀具,20種申請了國家專利,一種還被工廠以他的名字命名為“立平刀”。
終年累月憑忠誠 臨危不懼有絕招
1989年,我國生產的重點型號發動機出現了故障,必須將彈筒中的火藥剝開檢查。與上級指令幾乎同時形成的,是一支平均年齡三十幾歲的挖藥突擊隊。那一年,徐立平21歲,是年齡最小的隊員。
那是徐立平第一次也是火藥廠有史以來第一次需要鉆入發動機內腔進行作業?臻g極其狹窄,每次只能進一人,身邊是成噸的火藥,每次只能鏟出四五克火藥。他說:“一進入發動機內腔,瞬間就與外界隔絕,除了聽到鏟藥的沙沙聲,還能聽到心跳聲。”
歷時兩個多月的艱難險阻,徐立平和隊友們終于挖出300多千克火藥,成功排除這一次故障,為國家挽回經濟損失超500萬元,保證了型號研制的進度。
徐立平說:“危險的工作總要有人干,記不清鉆了多少次火藥堆。”除了在導彈“心臟”里挖火藥,他還曾給火藥做過“穿刺”。2005年12月,秦嶺腹地氣溫零下7度。某航天試驗站,一臺戰略導彈發動機,其裝藥體量、爆炸威力、金屬殼體以及“手術”所用的鋼鉆,這些要素聚合在一起,危險程度驟然提升。而徐立平似乎跟發動機里面烈性火炸藥有一種生命的默契,一絲不茍地清理鉆出藥屑,觀察鉆頭運行狀態,精確測量鉆入深度。
接續傳承航天夢 刀鋒雕刻新詩篇
由于長時間接觸低毒性固體燃料,加上長期保持固定姿勢工作,徐立平的身體也受到一定影響。“我們這個工種一般四十歲左右就會離開了,我還想繼續做下去。”
2021年熱映電影《我和我的父輩》之《詩》篇章中,“郁師傅”的原型之一就是徐立平。“燃料是,點燃自己,照亮別人的東西;火箭是,為了夢想,拋棄自己的東西;生命是,用來燃燒的東西……”影片末尾,身為航天人的父母寫給孩子的一首詩,讓徐立平及無數人熱淚盈眶。
數十載如一日的堅守源于從小深植于心底的血脈傳承。在叩問蒼穹的飛天夢里,徐立平用默默堅守和拼搏,寫下關于航天人夢想的詩篇?伤偸菚f:“航天是一個大系統,我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小螺絲,還有太多人在同樣危險的崗位上默默付出。”
徐立平還在續寫著新篇章,依據工廠安排,他積極與上道工序同力共商制定方案,讓澆注出來的藥型盡可能“光整”,稍經“微整形”即好,大大減少了整形工作量,功效也相較之前快很多。
30余載刀尖上起舞,他已將航天夢想雕刻成信仰。正如他辦公室墻面的座右銘:“刀刀保精度,絲絲系安全,抬望航天夢,俯刻匠人心”。
本報記者 鮮康
責任編輯:胡睿琳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